世界华语文教学研究生论坛旨在为华语文教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搭建一个发表、讨论和交流研究成果的平台,积极探讨华语文教学及中华文化传播的理论、方法和工具,促进世界各地华语文教学界的联系与合作,并致力于培育华语文教学的新生力量,弘扬和光大中华文化。2015年1月24日至26日,由湖南师范大学、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究生论坛在湖南长沙召开。本届论坛由于两岸精诚合作以及承办单位的精心组织,获得圆满成功。论坛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参与层次高。
论坛以“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世界华语文教学及中华文化传播”为主题,共收到两岸研究生投稿摘要190余份,入围111份,最后参会论文83篇,参会研究生89人(大陆62人,台湾27人)。参会研究生来自两岸28所大学。其中,大陆共有18所大学的研究生参加,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等;台湾共有10所大学的研究生参加,包括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台北教育大学、中原大学等。
本届论坛还邀请两岸学者、嘉宾共45人,分别来自两岸2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包括院士、校长、院长及两岸华语文教学界、高等教育界著名学者,可谓名流云集。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任启亮,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文教部部长雷振刚、副部长邱立国,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秘书长董鹏程,湖南省外侨办副主任张建新,湖南省台湾事务办公室副巡视员罗爱民,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辅仁大学副校长周善行,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湖南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李民等出席论坛开幕式。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任启亮在开幕式上对两岸华语文教育工作提出三点建议:一要加强交流,共同探讨海外华语文教育规律;二要学术先行,探索两岸华语文教育合作模式;三要凝聚共识,共同搭建两岸华语文教育发展平台。
二、演讲密度大。
专家演讲是华语文研究生向前辈学习、讨教的良机。本届论坛共安排9场专题演讲,皆为两岸三地著名学者,其中大陆4位,台湾4位,香港1位。湖南师范大学蒋洪新教授主讲“中外文化视域下的华文教育”,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教育。
台湾中央大学洪兰教授主讲“大脑与学习”,从脑科学与神经机制的视角解析华语学习。香港中文大学吴伟平教授主讲“华语文教育:教学模式与教师培训”,探析如何结合“语用为纲”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进行培训。高雄师范大学方丽娜教授主讲“幼儿华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培育建议”,以生动有趣的现场互动展示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技能与素养。陕西师范大学陈学超教授主讲“国际汉字规范与书法学习”,提出新颖独到的书法学习观。中山大学周小兵教授主讲“语料库应用与汉语习得研究”,以“见面”为个案切入各类语料库在华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台湾政治大学张郇慧教授主讲“当代台湾华语的词汇与词法”,为两岸学子呈现丰富的台湾华语新词汇及其构词法奥妙。北京师范大学马燕华教授主讲“如何化解对外汉语汉字教学难题”,深度解析汉字教学理念更新及汉字单独设课的意义。台湾交通大学刘美君教授主讲“谁来解惑——如何理解中文?”,以“了”等经典个案传递她对华语语法及语法教学的全新理解。演讲议题触及当前华语文教学的各类前沿、热点问题,或视野宏阔,或以小见大。两岸学子受益匪浅。
三、学术质量优。
本届论坛,研究生入围论文的议题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华语文教学研究的各个层面。主要包括华语本体研究、华语教材研究、华语习得研究、华语要素教学研究、华语测试研究、海外华语变体研究、两岸华语对比研究、海内外华语协调研究、海外华语教学调查、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研究、华语教育产业推广研究、华语教育技术研究等。学术论文整体质量较高,主要表现为论文选题新颖、视野开阔、材料详实、论证充分、手段先进、应用价值高。从研究选题来看,早期华语教材研究、海外华语变体研究、两岸华语对比研究等方面的论文,无论数量及质量均超出往届。海内外华语协调、华语教育产业推广、中华文化传承机制等研究则是往届未曾有的新选题。从研究方法来看,广大研究生对语料库方法、统计方法、问卷调查、实验对比等运用较多,也较娴熟,充分体现了年轻人的特点,也体现了华语文教学研究越来越重定量、重实证的趋势和特点。为体现研究的示范性、导向性,奖励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本届论坛评选出25篇优秀论文,并采用“优中选优”的办法选出10篇特优论文在大会上公开宣讲,充分交流,得到点评嘉宾和两岸研究生一致好评。
四、交流研讨实。
为了加强两岸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论坛还举办了“会中会”——两岸高等教育研讨会。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蒋洪新主持研讨会,来自两岸的20多位高等教育专家分别就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大学的角色与作用、两岸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两岸教师合作培养模式等前沿、务实的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取得广泛共识。
此外,本届论坛还充满了湖湘文化特色,打上了深深的湖南烙印。考虑到两岸师生大多第一次来湖南,论坛承办方湖南师范大学组织与会师生考察了长沙火宫殿、岳麓书院、凤凰古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极具湖湘特色的文化遗存。考察过程堪称本届论坛的“第二课堂”,两岸师生围绕华语文教学、两岸文化交流、湖湘文化与湖南名人等话题进一步交流互动。两岸学子更是在交流互动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总之,本届论坛组织精良、参与广泛、议题丰富、内容充实、互动充分、成果丰硕,是两岸华语文教育界的一次有力的集结,一次交流的盛会。论坛必将载入两岸学术文化交流的史册,也必将为两岸的交流合作,为世界华语文教育及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作出新的贡献!
附:
第七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名录(按姓氏音序排列)
序号 |
作者 |
学校 |
论文题目 |
1 |
陈思瑀 陈振宇 |
台湾师范大学 |
文化认同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联性:以华语学习为例 |
2 |
韩超 |
北京语言大学 |
双音节动作动词包含行为方式特征考察 |
3 |
江郁莹 张群 |
新竹教育大学 台中科技大学 |
从华语学习者语料库探究「给」字句式的相关用法 |
4 |
柯佩佩 |
中山大学 |
泰国学生使用表处所的介词短语“在+名词+(方位词)”的偏误分析 |
5 |
寇惠风 樊淑美 |
台湾师范大学 |
鼓乐传世——试析美国北加州祭孔大典之沿革与传承 |
6 |
李水 |
北京大学 |
语境视域下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编写问题指瑕 |
7 |
李莹莹 |
曲阜师范大学 |
东南亚华文教育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研究 |
8 |
李亚楠 |
中山大学 |
从《汉语口语》看初级汉语教材编写 |
9 |
林靓晔 |
台湾大学 |
汉字的识写能力与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
10 |
林孟柔 |
高雄师范大学 |
「吧」的教学排序研究:以真实语料的使用频率为基础 |
11 |
刘吉力 |
北京师范大学 |
海峡两岸量词“通”对比考察 |
12 |
卢俊霖 |
暨南大学 |
华文水平测试写作命题策略初探 |
13 |
吕昕 张群 |
台北教育大学 台中科技大学 |
华语文教育产业推广计划:以台湾世新大学招收外籍生来台学习个案为例 |
14 |
吕雅涵 |
高雄师范大学 |
话语标记「我想」、「我觉得」、「我认为」之语用探析——以口语语料库为本 |
15 |
潘婷 |
湖南大学 |
50常用动词义项分布调查与统计分析 |
16 |
钱伟 |
暨南大学 |
西班牙的语言规范管理对海内外华语协调的启示 |
17 |
尚清 |
华侨大学 |
高级汉语教材中的语篇“零指称”分析及其教学策略 |
18 |
王文豪 叶中扬 |
暨南大学 |
大华语视角下形容词“优越”搭配研究 |
19 |
徐幻 |
华东师范大学 |
HSK五、六级阅读部分与CEFR等级对应研究 |
20 |
熊佳怡 |
湖南师范大学 |
海外华文教材与YCT的层级匹配研究——以《育苗华语》为例 |
21 |
杨又勉 |
湘潭大学 |
汉语表“不足量”的“说不上X”格式 |
22 |
张盛澜 |
上海师范大学 |
形声字规则性和家族一致性对留学生汉字识别的影响 |
23 |
张琳 周美慧 |
台北教育大学 |
「刚才」与「才刚」的语义辨析 |
24 |
曾思雯 张群 许婉榆 |
新竹教育大学 台中科技大学 台湾中原大学 |
华语语词「什么」的多功能用法探讨:学习者口语语料库与教材编辑的观点 |
25 |
朱晟玮 薛璐 |
台湾中原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
对外汉语教学中特殊近义词辨析与教法——以“刚”、“刚才”为例 |